预计动力煤价5月份之后重回上升通道
积极稳妥 对外开放 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始终在推动对外开放。
到2018年中,中国存量资产支持证券规模已达2万亿元。本书的其他章节紧密围绕海外经验和国内实践,特别是来自资产证券化发源地和最大发行国的美国市场的资产证券化发展经验和教训,值得专业的从业者学习。
从微观来看,企业、金融机构强调做大规模,大量的资产沉淀在资产负债表上,不但流动性受到影响,而且风险也积聚在表内。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这本书的内容凸显出独特的专业价值。例如,一个券商,似乎只要是发行量高,就是市场竞争的成功者。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又称为金融国十条),其中明确提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不得不让市场开始警惕,也同样促使我们反思前一阶段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看法。
而资产证券化强调的是盘活资产,转移风险。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开始试点,后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暂停。目前,中美双方500亿美元惩罚性关税已然落地,预计美方将持续在双边和多边对中国施压,逼迫制定缩减顺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我国在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实行了非常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助力2016年开始的去产能成功推进。表外业务总规模增速逐月回落,总体呈现收缩态势。二是政府部门通过加杠杆,大幅提高预算赤字,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提振总需求。一方面,日本政府大幅提高杠杆率,通过提高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帮助家庭部门、金融企业以及非金融企业部门降杠杆,动用公共资金救助金融机构。
一是美联储通过资产购买计划,持续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应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规模信贷紧缩,修复货币传导机制,扩张信用,帮助金融机构和家庭部门平稳降低杠杆率。美国、日本去杠杆花费时间不同,但均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政府持续加杠杆,帮助其他三部门降杠杆。
我国金融以及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已处高位,去杠杆历程道阻且长,需要持续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支持,这种政策在美日去杠杆过程中均被使用。政策性金融债净融资额增长27%。此外,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数据中,存在很明显的抢跑与避险逻辑。美国去杠杆阶段财政扩张、货币宽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首先开始去杠杆进程
四是资产管理产品化不足,产品类型和功能同质化严重。资本市场的主要职责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基础投资工具,如股票、债券、非上市股权、非标准化债权、夹层、期货、期权等,为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提供基本条件。这就意味着资产管理业更适合功能导向为主的监管架构。二是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基础金融工具比较匮乏。
2015年末,英国的基金市场中保险公司及养老金的占比达到75.6%。资产管理机构要重视资产管理服务的产品化步伐,通过发展旗舰产品、明星产品提升市场影响力、创造收益,凝聚投资者人气,增进投资者对资产管理机构的信心和信任。
从发展模式看,存在精品店、多元精品店和综合型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应该重视以下五大能力:一是阿尔法主动管理能力,即在特定资产类别中具有绝对的投资优势,可以取得稳定的超额回报。
信托产品中固定收益型产品的占比也在多数。再次,注重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推动利率/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的发展,为资产管理市场提供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虽然国内资产管理产品数量众多,但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较低,投资收益目标、投资策略、投资范围的多元化程度不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资产管理新规制定的监管原则,完善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更加注重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监管实务中建议坚持三个注重:第一,注重监管的全面性,对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实现全面的监管,实现监管的机构、业务和流程全覆盖,消除监管真空,堵塞监管漏洞,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利益。鉴于投资者普遍存在的本土偏好,本土资本管理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效率直接关系到资产管理业的容量和风险管理手段的选择。
三是放松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政策约束,为长期资金根据自身特性和投资目标开展资产配置和投资管理提供可能,加快其对接实体经济、股权资本的步伐。事实上,只有资产管理业长期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资产管理市场的繁荣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是贝塔规模经营能力,能够把握市场机会,通过运营能力或成本优势实现规模扩张。一是推动现有机构投资者加快进入资产管理市场,采取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机制,如加快基本养老和职业年金的外部委托管理步伐,推动高校捐赠基金的市场化投资管理,鼓励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境内市场。
资产管理机构虽然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可能,但在快速变化的资产管理市场中,拥有全面资产管理能力的资产管理机构才能穿越周期。即使资管新规提出同一类型的资产管理产品适用同一监管标准,不同监管机构对于监管对象的资产管理业务和其他业务的监管也可能不加区分,最终会对资产管理业的竞争格局产生较大冲击。
预期收益型产品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存款替代品,其投资目标相对单一,而国内的股票型产品、绝对收益产品、特定投资目标的产品则供给不足,与国际市场存在明显差距。从美欧发达资产管理市场的实践来看,资产管理业的监管体系无论是采用单一监管体系还是双峰模式、多头协调,本质上都是对资产管理业进行功能监管,对同类型的资产管理业务在产品结构、风险管理、业务行为、信息披露等方面适用同一标准,减少监管套利,鼓励公平竞争。需要指出的是,战略定位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资产管理机构要扬长避短,错位竞争,才能在激烈的资产管理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2016年末,全球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规模为76万亿美元,其中59.2%来自机构客户。
例如,债券市场缺少充足的长期限债券供给,客观上给保险机构等长期投资者的资产负债管理造成困难。其次,认可非标准化资产的投融资价值,扫除资产管理机构开展项目投资的诸多政策限制,为资产管理机构主动创设金融投资工具、缩短融资链条、降低融资成本提供路径,推动非标准化资产的标准化,提升非标资产的流动性,提升市场效率。
首先,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建设,鼓励各类合法的债权、股权投融资活动充分发展,形成股权与债权、一级与二级、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公募与私募、场内与场外等共存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企业融资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为资产管理机构通过直接融资方式直接对接实体经济提供方便。资产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战略,在上述能力中选择一个或数个重点建设,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专业特长。
除保险公司外,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捐赠基金等主流机构投资者在国内资产管理市场的参与度不足,其市场化投资管理机构尚在探索之中。美国和西欧是全球数一数二的资产管理市场,与这两个地区发达的资本市场密不可分。
中国香港、新加坡、卢森堡等地区发达的资本市场也助推其在全球资产管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公募基金中,货币基金占比过半。国内股票市场牛短熊长的局面,导致权益类资产管理产品在国内的发展不充分,也导致国内股权资本缺乏,企业负债率较高。尽管各类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领域和发展重点存在差异,但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实质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其替代性也较强。
提升资产管理机构的综合实力,扬长避短地寻求发展机遇。在国内主要资产管理产品中,个人投资者仍然占据重要甚至主要地位,投资者机构化任重道远。
自上而下看,资产管理市场的三层次是资产管理机构开展服务的组合与包装过程,通过专业能力来开发适合的资产管理产品获客,最终通过组合管理来落实到资本市场的投资工具中,实现对实体经济的对接,以专业能力创造、传递价值。第二,注重监管的统一性,对同一类型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监管标准,统一市场准入,统一业务门槛,统一业务要求,实现同类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的条件一致、程序一致、利益保障一致,从根源上消除监管重叠不一和监管套利。
资产管理产品是对接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服务的桥梁,也是投资者获取资产管理服务的主要方式。在这种监管格局下,不同机构开展相同或类似资产管理业务沿用不同的名称,适用不同的规则,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叠并存,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